二战时期,纳粹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共有38个师级部队。其中像帝国骷髅等7个装甲师,以及臭名昭著的欧根亲王师迭勒汪格师等部队广为人知。但在这支军队中,还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冷门部队,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党卫军第18霍斯特·威塞尔师。
说起这个师的名字由来,就不得不提霍斯特·威塞尔这个人。他并非什么大人物,却是纳粹运动早期的狂热分子。1926年加入纳粹党后,这个年轻人凭借极端狂热的表现,很快升任冲锋队突击中队长。他创作的《旗帜飘扬》一歌,后来成为纳粹的党歌。1930年,23岁的他在街头冲突中被共产党人击毙。善于造势的戈培尔将他包装成纳粹烈士,那首曲子也被改名为《霍斯特·威塞尔之歌》。 时间来到1944年初,党卫军总部决定组建新部队。以党卫军第一步兵旅为骨干,在匈牙利、罗马尼亚的德裔中征召兵员,番号定为第18师,并授予霍斯特·威塞尔的荣誉称号。按计划这应该是一支装甲掷弹兵师,但现实却很骨感。 组建之初,这个师就面临严重缺编。标准编制13800人,实际只有4111人,装备更是寒酸——4辆装甲车、7门火炮,连基本训练都难以开展。与其说是正规军,不如说是临时拼凑的民兵。当时德国正计划占领匈牙利,急需可用之兵,但看到这支部队的状况,连党卫军高层都脸上无光。 经过紧急补充,到1944年7月,兵力勉强达到8500人。但好景不长,其中精锐很快被抽组成战斗群派往东线。在乌克兰战场,这支临时部队被苏军打得溃不成军,两个月后就因伤亡惨重被迫解散。残部撤回后,又回到原先半残状态。 同年10月,该师被调往斯洛伐克。由于战斗力实在太差,竟被整体编入党卫军第4警察师——这种师中师的奇葩编制,在战争史上都属罕见。11月苏军进攻时,他们一触即溃,狼狈逃往布达佩斯方向。党卫军总部不得不将其调离前线休整。 补充来的老兵其实都是空军地勤人员,和原来的新兵一样缺乏实战经验。1945年4月,他们最后一次以团级规模参战,很快随德军大部队投降。残部仅剩6辆突击炮和8门火炮,仍在负隅顽抗,最终在5月初被苏军和游击队全歼。 纵观其短暂历史,这支部队从未满编,总是被拆得七零八落。兵员多是强征而来,训练严重不足,在党卫军序列中堪称三流部队。正如其名源自的那个狂热青年一样,这支部队也成了纳粹穷途末路时的真实写照。 发布于:天津市